close
 
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同時期都有過吃飯慢吞吞的情況,原因可能有很多種,太熱太累口味不合或生病所引起的各種沒食慾、吃太飽、咀嚼肌無力、不專心…等等,如何找出原因,考驗著父母的觀察力與忍耐力。
 
前陣子每到吃飯時間我就備感壓力,因為小小魚總是吃到一半就開始東摸西摸,往往一頓飯要吃到一小時以上,極度挑戰爸媽的耐性,而爸爸也好幾次因為不耐煩,而忍不住生氣催促給小小魚施加壓力,當下小小魚總是委屈地一句話也不說,抱著碗繼續緩慢地小口吃著飯…為了不想破壞用餐氣氛,引起孩子「懼食」的反效果,我當場會盡量緩頰、安撫雙方,雖然其實我內心也是各種焦慮與心疼!
 
有時小小魚會一邊緊張地偷偷看著我們,一邊小心翼翼吃飯,甚至為了轉移我們的注意力,以及想製造輕鬆的氣氛,而故意跟弟弟玩起來,然後叫我們看弟弟笑咪咪的樣子,結果顧左右而言他的招數失敗,被爸爸罵不要邊吃邊玩,又一臉委屈繼續埋頭吃飯…
 
心疼孩子一直被爸爸罵,擔心邊哭邊吃會不會影響消化?吃飯明明應該是很快樂的事情啊!為什麼每次吃飯都要搞得那麼烏煙瘴氣呢?甚至因為怕孩子被罵,結果我也不自覺地加入了催促行列,然後超自責!
 
再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不行!
 
於是我趁著睡前的談心時光,用平穩的情緒邀請小小魚一起討論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。我問小小魚為什麼這陣子總是吃這麼慢呢?也跟她強調我不是在罵她,因為我相信她不是故意吃得慢吞吞惹大人生氣,所以我是認真想幫她解決問題,讓她不要再因為慢吞吞而讓吃飯成為不開心、很緊張的事情,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護她的牙齒,因為吃太久會容易蛀牙,所以請她想想看,把問題找出來,我再陪她想辦法解決。
 
小小魚想了一下說:「我覺得是因為我點心吃太多,所以我吃不下,然後我下面的牙齒快掉下來了,我害怕吃太大口太用力會把牙齒咬斷掉,而且飯跟肉都好硬,所以我才很小口慢慢吃。還有就是有時候我累了,我很想睡覺所以沒力氣吃。」
 
我說:「啊!原來是這樣啊?有這麼多原因,那妳覺得有沒有辦法可以解決這些困難呢?」
 
小小魚說:「嗯…我不知道。」
 
我說:「好,因為問題很多,我們一個一個來…第一個,吃不下的問題,不然明天開始我們試試看提早吃點心,而且不要吃太多,讓妳飯前可以不要那麼飽,妳覺得怎麼樣?」
 
小小魚說:「嗯,好吧!」
 
我說:「第二個咬不動的問題,明天我會把飯煮軟一點,讓妳比較好咬,等到妳牙齒掉下來了再改回來,妳覺得呢?」
 
小小魚說:「好。」
 
我說:「第三個很累的問題,我覺得可以明天弟弟睡午覺的時候妳也一起睡午覺,讓自己休息,這樣晚上妳才不會那麼累。」
 
小小魚皺著臉說:「可是我中午不喜歡睡覺。」
 
我說:「睡不著沒關係呀!躺著眼睛閉起來也是一種休息喔!」
 
小小魚說:「好吧…」
 
 
引導孩子找出問題,再陪她想辦法解決問題,以溝通代替責備,讓孩子的心被同理
 
除此之外,親子溝通還可以善用「比馬龍效應」。
 
「比馬龍效應」又稱「期待效應」,是指人在被賦予期待以後,他們會表現出符合期待的樣子。大人可以使用正面的語言建構孩子的自信告訴孩子:「我發現妳今天有提早吃完點心,飯前一小時也有忍耐沒再吃點心,我覺得這樣很棒!」、「我相信經過我們昨天的討論與妳今天的配合改進之後,等下妳吃飯的速度會進步的!」,當孩子得到肯定,她會將此正向的力量內化,因著激勵而完成「自證預言」-意即促使自己做得更好,反之,如果一開始就唱衰孩子、給予孩子否定:「你每次都故意吃那麼慢惹人生氣,今天不要‘’又‘’慢吞吞了喔!趕快吃!」當孩子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,幾次以後便容易產生「習得無助感」(備註),而放棄努力與改變了。(最糟的是還加上威脅:「妳最好給我半小時內吃完喔!否則妳就試試看!」-這根本是把零分扣到負分!拜託千萬不要對孩子這樣耍流氓!)
 
備註:「習得無助感」指的是認為自己無能為力而變得消極。
 
補充一下吃飯事件的後續,最近我煮飯時會讓小小魚參與做些簡單的工作,例如打蛋、攪拌、加水、加鹽、按下電鍋…等,藉由提升成就感來提高她主動進食的意願,並讓小小魚自己決定當餐要吃的飯量,只要不是少的太誇張以及有挑食情形,我都不會強迫她吃到我希望的量,並且限制半小時內吃完,一開始當然還是會超時,這時我會請她做選擇:
1.吃不下了➡️收餐➡️取消餐後點心 
2.繼續挑戰➡️延長十分鐘➡️吃完收拾稍後吃點心/沒吃完收餐&取消餐後點心
截至目前為止表現得還不錯,有時也能在半小時內完食,真是可喜可賀!🎉
 
終於,每天的用餐氣氛不用再那麼緊繃了。
 
 

 歡迎來看看魚兒一家樂yo遊 

 

 

 歡迎追蹤魚兒一家的幸福日常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可樂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